波司登品牌,营销如何做
时间:2019-11-19 00:00

瑞幸咖啡声称要颠覆星巴克,而其在一系列营销活动后,接下来的路数却让作者有点不懂,来看看作者眼中的瑞幸咖啡三大未解之谜。瑞幸咖啡是今年上半年一个绕不过去的品牌营销案例,创始人钱治亚号称花10个亿来教育市场,培养用户习惯,还打出了颠覆星巴克的旗号。一大堆的市场动作下,瑞幸咖啡的思路开始有些迷幻,除了显示自己有钱外,瑞幸咖啡还做出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动作,比如强推APP,比如近期的碰瓷公关,甚至其市场逻辑也难以自圆其说。下面来说一下瑞幸咖啡的三大未解之谜:一、市场人群之谜瑞幸咖啡对市场乐观的原因在于,中国咖啡消耗量在人均每年4杯左右,远远低于欧美人均每年几百杯,同时还大大低于日韩等亚洲市场的人均消耗量。再加上中国咖啡市场每年以10%以上的增速增长,远超过全球2%的增速。因此瑞幸咖啡认为市场容量巨大。但稍微想一下会发现,中国人均咖啡消耗量每年4杯恰恰说明了市场容量之小,即使增量较高,市场成熟度是否到达消费升级的临界点还很值得怀疑,更何况还有饮食习惯、文化习俗等因素在影响着咖啡的消费习惯。不能说欧美人每年人均只吃一顿中餐,而中国人天天吃,就得出结论欧美的中餐市场足够大吧。也就是说,在我看来咖啡市场可能并没有瑞幸自认为的那么大。通过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可以发现,咖啡的消费人群确实并不少,但大部分都是在消费速溶咖啡,即使城市白领们热衷于现磨咖啡,但他们消费频率依旧太低。想想看身边有多少人经常喝现磨咖啡的?很少对吧。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大家喝咖啡的原因,主要有三:提神、社交、爱好。提神需求:对于提神需求的人群来说,多半是选择速溶咖啡,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便利店咖啡、瓶装咖啡和现磨咖啡,他们对咖啡的功能性需求较强,同事也看重便利性。速溶咖啡价格只有1元多,很难说服他们多花20多元钱买一杯瑞幸咖啡。社交需求:对于社交需求的人群来说,喝咖啡其实是为了有个场所以供社交、商务。他们对于咖啡有一定的社交人情上的品质要求,对空间环境氛围更看重,这也是星巴克一直主打的“第三空间”。事实上不仅仅是咖啡店,所有的购物圈线下餐饮都具有社交属性,你很少会看到一个人单独逛商场,大多是与朋友结伴而来。从空间的社交化属性上看,瑞幸咖啡同样没有优势。咖啡爱好:对于爱好咖啡的人来说,大多都会选择精品咖啡馆或者自己手工调制,他们不光人群数量太少,而且对咖啡口味有很高的要求。从现在的瑞幸咖啡产品质量和外界评价来看,根本无法吸引到这群咖啡发烧友,而瑞幸本身也不是面向这群人的。也就是说瑞幸咖啡似乎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上,既没有速溶咖啡、便利店咖啡的性价比,又没有星巴克的社交氛围感,更没有打动发烧友的口感。瑞幸咖啡的目标人群让人感到有些迷惑。从目前的市场动作来看,瑞幸咖啡通过LBS、分众的铺盖,CBD区域的选址布点,主要面向一二线城市白领,似乎是在从星巴克手上抢客户,而不是在星巴克空白区收揽新消费群体,但没有“第三空间”的加持,瑞幸和星巴克更本不具有可比性。也许瑞幸咖啡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办公室中无人货架上6元一瓶的雀巢咖啡和红牛,而真正颠覆星巴克的说不定是喜茶……我对身边的人调研可以看出,大家对瑞幸咖啡的复购率较低,点单大多是因为优惠补贴,真正具有外卖咖啡的消费习惯的人,少之又少。瑞幸想用10亿元培养用户的现磨咖啡消费习惯,实在太难。二、品牌定位之谜瑞幸咖啡曾在发布会上提出一个理论,叫做“无限场景”,就是说消费咖啡的场景是无限的,你可能在办公室、可能在咖啡厅、也可能在家里等各种地方。从产品特性来看,场景和便利性应该是瑞幸的主打卖点,但从瑞幸咖啡的画面、广告语、定位语都看不到这个品牌对这个卖点的强调。瑞幸咖啡的定位以前是“大师咖啡”,现在换成了“专业咖啡新鲜式”,相信即使是消费过瑞幸咖啡的朋友们也很难对这句定位语有印象。产品品质在我看来一直都不是瑞幸咖啡长处,况且因为外卖时长的原因,外卖咖啡的口味天然就比堂食咖啡差一大截。尽管瑞幸咖啡对外有对产品品质、咖啡大师的质量强调,但始终止步在产品营销推广及公关宣传的程度上。而在瑞幸所希望覆盖的消费人群、培养用户习惯的人群中,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实际上并不高。有多少人能真的喝出现磨咖啡的好坏?有多少咖啡小白能品味出咖啡的层次感?对于想用模式创新颠覆咖啡行业的瑞幸来说,咖啡质量可能确实不是主战场,定位语与其强调咖啡的“专业”和“新鲜式”,不如更多强调场景化、便捷性等特点,从而体现“快速让你喝到性价比高的好喝的咖啡”的品牌目标。另一方面,瑞幸的广告语“这一杯,谁不爱”也是让人感觉莫名其妙,明明是可以用更具有传播力的广告语,但从广告语“谁不爱”中可以看到,瑞幸的目标并不只是一二线城市的都市白领,而是更广泛的大众人群,其无限场景理论也说明了受众的泛化。但这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品牌定位并不聚焦,场景过多可能反而导致品牌着力点的碎片化,让人对品牌的认知产生很大干扰。比如上图中,瑞幸甚至举出了“大学校园”、“加油站”的场景,让我一度想起了麦当劳,可以说是与画面中高端、精致、白领的形象有一定偏差。一个单一品牌如果想要覆盖所有场景,面向所有人群,那么必定是个毫无个性的品牌,也几乎无法成功,唯有通过子品牌的形式才能操作。就比如小米手机想要覆盖低价人群,于是有了红米,若依旧采用小米手机品牌,那会大幅拉低品牌档次。如果瑞幸咖啡成为大学校园中人手一杯的咖啡,那么高端写字楼里的白领们还会买吗?有些怀疑。总体来说就是瑞幸咖啡所希望覆盖的场景过多,而各个场景中的目标人群画像似乎并不统一,从而导致品牌不聚焦,无法在人心中形成鲜明形象。另外还是要吐槽一下,中文名“瑞幸咖啡”实在是太难读了,简直是败笔,严重影响传播,笔者总是读成“幸瑞咖啡”,强烈建议换一个中文名。说实话瑞幸咖啡在各种品牌文案方面上,确实还是要在花些心思。三、产品规划之谜咖啡客单价较低、消费频率较低是目前的现状,瑞幸咖啡还单独做了一个APP,实在是有些让人费解。我们可以看到,做app的要不就是高频产品,如共享单车、美团、淘宝等,要不就是低频高消费的产品,如各种理财、互联网金融,极少有低频、低单价的产品单独做app。另外,做app也会导致引流成本相比小程序、公众号要高不少。瑞幸咖啡CMO杨飞曾在采访时表示说,做app有三点好处:
- 更全面收集用户信息用户体验更好裂变营销不会受限于微信政策
- 瑞幸咖啡的市场容量也许并没有想的那么大,咖啡消费习惯的培育成本极高,且目前也不见得是个成熟的时机;无限场景会带来人群泛化,导致品牌定位的不聚焦;缺乏爆款产品,且在产品多样化上不可避免的遇到供应链难题,让人很难预想到未来瑞幸咖啡会如何突围及挖掘盈利点。
上一篇:红贝缇HON.B品牌怎么对品牌的营销 下一篇:PORTS宝姿品牌如何进行品牌营销